反思与前瞻 让艺术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幸福

近期,在中国舞协2023年少儿舞蹈发展论坛上,关于少儿舞蹈创作和教育的研讨中与会专家指出“要让跳舞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幸福”,这一阐述得到了业内同仁的热烈赞同,一时成为艺教领域关注和讨论的话题。


“随着网络发展,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很多因舞蹈而圈粉的孩子,让家长和学生对学习的预期越来越高、越来越着急,少儿舞蹈培训也让人担忧地呈现出拔苗助长的态势,导致老师、家长和学生变得越来越卷……”中国舞协少儿舞蹈委员会副秘书长、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总监陆燕卿会上的一席话,直指当下蓬勃发展的少儿舞蹈高光背后值得警醒和关注的问题,同时也是艺术教育发展中共同的问题。


舞蹈创作要回归到儿童本身

“我一直遵循的创作原则是让孩子快乐舞蹈,让教育润物无声地慢慢来。”中国舞协少儿舞蹈委员会副秘书长、中央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红星幼儿艺术团艺术总监曹磊认为,舞蹈创作在童真、童趣、童心这“三童”原则基础上,还应有“童知”“童幻”“童乐”,即让孩子在习舞过程中感知事物获得知识,激发孩子璀璨绚丽的自我世界和想象思维,实现孩子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作为主体的自娱性。为此,创作者应立足时代,保持童心,用孩子的视角说孩子的话,做到亲身感知、亲喻觉知、亲和儿童。

对不同年龄层的少儿舞蹈创作,中国舞协中国古典舞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、河南省舞协主席韩瑾认为可分为三个年龄段。


01
3到6岁是幼儿阶段



选题自由度大,涌现了诸多佳作


02
6到12岁是小学阶段



只要找到自洽的题材和语言,亦可优秀作品迭出


03
12到16岁的青少年阶段



作品创作问题较多,往往会面临创作中偏向儿童会觉得幼稚、偏向成人又有种背负不该背负之重等种种“尴尬”


韩瑾表示,只有真正关注、走近甚至成为孩子才能拓宽思路破解这一创作窘境。比如关怀青春期成长困惑,比如能激发孩子的文化认同、身体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题材,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突破口。

“正如陪孩子成长的我们也会重活一遍,会再次生长、发芽并从中体会出生命的价值,其实每个人都是孩子,所以少儿舞蹈创作和教育,都应回到孩子,做回孩子!”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让“祖国的花朵”在阳光下快乐成长

“少儿舞蹈教培市场尚未摆脱小、乱、差的现状,少儿舞蹈教学体系尚未能形成学科性的良性发展,快餐文化的侵袭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链裹挟……”中国舞协少儿舞蹈委员会副秘书长、徐州市舞协主席王敏谈到一线少儿舞蹈教学的问题时表示,中国少儿舞蹈经过近30年的发展,已形成宏大的版图和庞大的教育军团,但实现专业认知的、科学统一的教学体系还有不短的路要走。他强调,少儿舞蹈教育应该不仅从孩子抓起,还要从少儿舞蹈师资抓起。


艺术教育亦是如此。

陆燕卿指出,少儿舞蹈创作乱象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些急功近利、急于求成的心态,忽视了舞蹈教育的本体。针对这些问题,教师更应该始终坚持在作品创作、日常教学、排练、展演及比赛等过程中,将审美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,坚守教育初心。


“教育要实现育人功能,舞蹈创作和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这种本体意识并锤炼这种能力。中国古代强调的‘六艺’中,艺术教育是重要方面,而‘六艺’的功能正是育人,让人更好地成为人。所以舞蹈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具有创造性价值,对于健康的人格、三观的指引、民族精神的赓续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。

因此,要为民族培根铸魂,就一定要把我们的艺术教育、舞蹈教育做好,这是中国舞协少儿委员会特别直接的任务。”罗斌表示,让“祖国的花朵”在舞蹈美育的和谐阳光下快乐成长,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形式活泼生动,让少儿舞蹈事业健康发展,是中国舞协团结业界开展青少年舞蹈工作,推动创作和教育健康发展的核心诉求和价值目标。


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:“做好美育工作,要坚持立德树人,扎根时代生活,遵循美育特点,弘扬中华美育精神,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。”“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发扬爱国为民、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,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,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……”

“魅力校园”始终追随时代脚步,弘扬民族文化,关注青少年的成长。经过二十三年的积淀,不断探索与创新,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与艺术教育工作者心目中的“荣誉舞台”,成为了推动艺术教育、灿烂校园文化的创新坐标。       




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