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学生掌握1—2项艺术专项特长
教育部日前发布通知,将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,提出到2027年,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,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普遍提高,教师美育素养显著提升,学校美育氛围更加浓厚,成效明显增强。通过持续努力,推动形成全覆盖、多样化、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。
通知提出,将重点实施八大行动:
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展示平台。
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还指出,在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面,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提供多样化、个性化的艺术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,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1—2项艺术专项特长,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。
为什么要让每个学生都掌握1—2项艺术特长?一位基层音乐老师的话,或许能给我们答案。
这位音乐老师介绍现在班里孩子的音乐喜好,大致分为三类:
盲目跟风。对抖音、快手当下最火的网红热曲如数家珍,但热度过去之后就立马忘记,这个类型的孩子是大多数;
口味垂直、圈层化。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的网红翻唱歌手;有的是二次元,喜欢古风社团、日系歌姬;
最后一类同学,似乎对音乐根本没有兴趣,听歌和不听歌对他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,也就没有所谓音乐审美。
从以上分类中不难看出,和80、90后那个年代相比,这一代的孩子们有了更多元、更广泛的选择,但与此同时,像抖音、快手这样“下沉“平台,让很多粗制滥造又保质期短的“神曲”,成为了一代孩子青春期的音乐底色。
这些现象无一不说明了,在教育中对孩子审美和人文素质培养的缺乏,让本该起引导和熏陶作用的艺术教育,缺席了他们的学生时代。
学艺术,并不一定让孩子成为艺术家,但每个孩子都应该去接触艺术、了解艺术、学习艺术。艺术活动可以更好地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,活跃思维。
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:如今,中国的文盲不多了,但美盲却很多艺术,从来不是艺术本身,是整个人生观。一个人的人生被艺术改变,心变得有容乃大,却温柔如水的容器。艺术教育,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,当父母从内心爱上艺术的那一刻,这一切才真正发生。
未来,是孩子增加生命厚度、人生宽度的利刃,也是孩子赖以生存的氧气。以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的态度,不要只是盯着孩子考高分、上大学,死读书往往堵死了路,莫不如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,去接触艺术、学学艺术,让他们天马行空,不定格他们的未来,他们的人生长度也就不受限!
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将美育纳入中考计分,同时还有6个省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,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,而这个分值占比在之后的学业考试中只会逐渐增大。
对于家长来说,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同等学习中抢占这部分的分数,成了头疼的新难题。
对此,小编认为家长可以有意识的从小对孩子的艺术审美进行培养,让孩子在“美”的环境下熏陶,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美、创造美,才是最基础也最有效的美育。
幼儿时期是人的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,少儿时代是思维的发育阶段,而进行艺术教育正是开发智力、训练思维、培养灵感、提高少儿自身修养和气质的一种有效方式,所以,从小进行艺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例如在音乐审美培养和学习的过程中,让孩子从声音中获得愉悦感,从音乐中提升他们的乐感、节奏、审美、逻辑和口语等能力。而在音乐表演过程中,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、自控力、自信心以及受挫力,在开阔孩子眼界的同时,提升内心的自我满足感。
当发现美、认知美变成孩子的一种主动习惯,在学习和考试中就会更游刃有余一些,不至于在新政策到来时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。
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,
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享受到艺术的滋养、美育的浸润。以美同行,育见未来!